当前,除了充换电质量和稳定外,用户数据安全已经成为充电桩面临的首要问题。关注大数据安全解决方案的北京创安恒宇调研报告指出: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AI等数字技术在充电桩领域广泛应用,充电桩产业数字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但与日新月异的智慧技术脱节的是,很多充电桩服务商面对网络的攻击没有招架之力,导致用户数据容易被滥用和泄露。
充电服务商面临网络安全危机
万物互联,为各类应用创新提供了施展的舞台,也因此,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的首要接口,如今更间接变成了交通信息的收集者、传递者与承载者,而一旦信息泄露,后果严重。业内人士指出,尤其是近年即插即充、无感支付成为充电桩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风险极大。BladeTeam高级安全研究员Nicky则表示,该团队在国际安全极客大赛上演示的漏洞属于充电通信协议层面缺陷,采用相同技术方案的“无感支付”式直流充电桩均受其影响。此漏洞影响面大、修复难度高,对于行业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风险提示价值。
新能源汽车充电安全性和可靠性正成为众多用户以及场站运营商重点关注的部分,目前很多传统充电桩企业对网络安全的防护远远不足。“当前的防护大多集中在新能源车辆电池安全、对充电环境主动监测防护和充换电大数据的对比检测上,如电池散热、失控管理、充电桩‘快充+过充’、电芯质量等问题。”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分会专家表示,当前智能充电桩系统现有网络边缘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本地安全防护能力,无法提供对电桩终端的安全防护。如由于电桩缺少集中管理平台,无法验证恶意访问来源并快速定位被攻击智能充电桩,所以无法即时监控和评估对平台和用户信息资产的威胁状态,并进行分析。
充电桩行业里,很早就关注并着手采用加密技术、数据隔离技术用以确保用户信息安全,数据泄露事件暴露出了在很多智能产品大规模投放市场的同时,并未同步建立与之匹配的数据信息安全能力,而这中间的漏洞与缝隙,正变成黑客的乐土。
充电桩不仅要“智能”还需会“防护”
作为大基建,充电站正飞速发展,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充电站需要统筹管理。电桩或充电站存在点多、面广、分散的特点,其端、管、云均缺少有效的安全防护机制,每个节点都容易遭到入侵,如充电桩自身的系统安全,与本地充电站的数据传输、充电站与运营平台的数据传输,运营平台的平稳运营,用户结算安全等多个领域均存在安全隐患。
严格保护用户隐私数据,平衡数据流通与泄露风险,才能使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当前,充电运营商希望通过收集更多客户信息获取更多客源、更多利润在情理之中,但若被判定为违规收集客户个人信息、触碰了法律,将可能得不偿失。
数据安全需从监管、标准、管理、技术方面共同推进。
对于充电桩信息安全防御能力问题,有业内专家指出,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需采取多项措施。首先,在设计产品之初,就要充分考虑数据安全风险,并采用加密技术来保护用户的隐私,如对充电桩的信息读取过程、数据传输过程的加密。其次,建议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演练,确保数据不会丢失或被破坏。与第三方安全公司合作,对充电桩进行定期安全检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预防所有已知的风险,同样可以抵挡绝大多数的未知风险”。Tellus Power集团VP Srikanth表示。
频发的信息网络泄露风险,也开始让企业意识到需升级充换电领域的安全防护领域。据企业介绍,除了常见的短路、漏电、过压、联机等保护多重防护设计外,重要的是,该充电桩具备完善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能够及时发现、报告并处理网络攻击或异常行为。
此外,东风、广汽等相关车企针对智能汽车的网联系统等采用双安全组件,支持功能安全高的ASIL D级,智能网联云平台采用国密级别数据安全保护算法,个人敏感数据的处理,保证用户数据安全。
万物互联时代,汽车智能化、电气化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与此同时,网络危机并存。可以说,加强数据安全体系的建设,才能保障中国汽车产业行驶在“安全赛道”。
可以见到,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我国充电设施行业的发展从初期的粗放型管理,正循序进入合理建设、优化运营、智慧赋能的道路。在我国通往汽车强国的道路上,充电运营平台的安全防护及运营质量,无疑也是推动新能源汽车有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上一条:康姆勒新能源充电桩报价:电动汽车充电桩的使用常识 | 下一条:康姆勒新能源车库充电站:新能源充电站选址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