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全面市场拓展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主要矛盾也从“里程焦虑”向“补能焦虑”转移,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的服务能力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随着电动汽车规模的高速增长,用户的差异化服务需求日趋凸显,充电运营市场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运营车辆市场的盈利能力逐渐下降,市场发展趋于饱和,充电运营模式也相对稳定;私人乘用车充电市场根据驾驶习惯以及充电行为逐渐细分,在不同细分领域开始出现专业化的运营公司。
为迎合市场的变化,下一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将以充电设备为基础,筑牢充电基础堡垒;以新技术和新模式探索及应用作为突破口,完善充换电产业生态,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以综合服务品质为关键,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多元化充电服务需求;以安全为产业生命线,保障充电设备和充电信息双重安全防护,坚守行业底线。
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正处于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也更加注重全面覆盖以及整体服务品质的提升。
我国充换电产业区域集中度较高,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充电桩相关企业近34.5万余家。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以4.4万余家位列区域首位;江苏、河南分列二、三位,分别拥有2.7万余家以及2.3万余家。
相对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模式,换电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竞争还不激烈。在乘用车换电领域, 行业高度集中。在重卡换电领域,玖行、许继换电、瀚川等头部企业占据了行业的市场份额超过90%,行业集中度高。
充电基础设施商业模式正在逐渐演进,主要体现在参与主体多样化,市场领域更加细分,收入来源多渠道化。《报告》对充换电行业的多种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分析。按照不同的应用场景,可分为目的地充电模式、应对节假日服务保障的高速服务区充电模式、配送式储能移动充电模式、光储充一体化模式、换电模式、社区统建统营模式、充换电场站数字资产模式、基于充电服务平台的车辆综合服务模式、车网互动模式、虚拟电厂等,在应用中不断探索新的模式。
商业模式的落地,离不开服务平台的运营和建设。《报告》通过充电信息互联互通及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分析,政府平台、互联互通平台和企业平台各司其职,提供不同的支持和服务。其中,负有监督管理、补贴落地、互联互通、选址规划、数据分析等功能的各地方政府平台,未来将横向发展,进行精细化的监管,开展更多场景的分析和监测;互联互通平台则负责提供准确的充电桩位置信息和导航功能,帮助用户方便地找到可用充电桩;企业平台将随着业务的变化而变化,需要满足业务的诉求,对聚合的资源进行统一调控和管理,优化资源运行曲线,实现削峰填谷,缓解电网压力等。
| 上一条:康姆勒新能源充电桩:充电桩行业六种主流盈利模式 | 下一条:康姆勒直流快速充电桩:电动汽车电动机有什么工作原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