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设施初步完善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市场化高速发展阶段。公安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472万辆,占汽车总量的7.18%。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
对新能源汽车推广而言,供应链、产业链的发展依然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下游来看充电设施建设十分关键。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充换电服务网络。
从目前超充厂商的情况来看,隔离风冷和液冷是市场上比较普遍的两种技术路线。隔离风冷的优势在于电力电子腔体密闭,比较清洁,防护等级高,同时可靠性高,尤其是它的综合成本较全液冷低一些,在目前的过渡阶段有一定优势。全液冷的充电功率更高,噪声更低,且安全性高,能效高,优势有目共睹。“目前来看,不太好判断未来究竟哪种技术路线占优势还是将并行。”她说。技术标准方面,周丽波表示,大功率充电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车辆、电池、接口组件、充电系统及通信协议、检测技术等,欧美正在积极布局兆瓦级快充的国际标准,国内也在快速进行试验和验证,大功率充电的系统和测试要求相关标准正在编制中,后续也要适当加快推动。当然,大功率充电并不适合所有场景。在高速服务区、长途出行公路和公共停车场,面对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以及长途出行等有快速补电需求的场景,超充、快充是比较适合的,同时还有大量私家车是在园区、小区充电,就不适合超充。
另外,无线充电前些年备受关注,但产业进展相对滞后,有一些搭载无线充电系统的量产车型上市,但市场反馈褒贬不一。不过,周丽波称,随着汽车网联化、智能化尤其自动驾驶的发展,无线充电有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且相关产品的性能及功能比较完善,充电效率较高在90%以上,相关标准制定也在布局中。与无线充电相比,当前行业关注度更高的是机械臂、充电弓、移动充电机器人等其他自动充电方式。
“自动充电的设备趋于多元化,机械臂的自动连接设备,顶部、侧面的自动压接还有无线、移动的共享充电设备,在不同的场站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自动充电方面,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布局,目前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状态。”
一方面,从新能源汽车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私桩慢充是较为普遍的使用场景。崔东树告诉记者:“私桩慢充是市场主流发展趋势,占比超过90%。目前,私桩发展稍慢,严重影响电动汽车普及。现阶段,自有充电桩用户的各项满意度(充电桩充足性、布局合理性、充电价格、结算准确性等方面)均高于选择其他类型用户,因此鼓励发展慢充私桩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私桩既能节省服务费,还能实现电网与电动汽车电池的双向充电融合,更好的实现能源存储和能源革命。”另一方面,公共充电桩也不可或缺。根据统计在内的用户整体使用情况来看,虽然部分车主会安装家用充电桩,但仍有60%以上的私家车充电需求在公共充电桩上。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用户近两年明显感觉公共充电桩的费用大幅上涨,对此吐槽声不断;另一方面,充电桩运营商面临盈利难题,大部分仍处于亏损状态,只有少数头部企业实现了盈利。
另外,从建设布局方面来看,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在大力推动“两区三中心”建设,经过大家的努力,建成了具特色的从居住区到办公区,从城市到农村,从高速到公共道路的充换电网络。
不过,上述场景也存在不足之处,居住区充电问题包括车位不足、报装关联方多、安全隐患突出、建设条件受限、电力容量受限等,解决方案有两大方向,一是有序充电技术,二是统建统服模式,后者是重点;农村充电现阶段应以私桩优先,公桩跟进,同时推出一些真正适合下乡的新能源车型;高速公路充电有两大问题,一是盈利能力,二是“潮汐”现象,为此应规范运营秩序,探索价格体系,进行科学合理布局。他认为,充电站要有正确的定位,要建设科学、完备的充换电网络,适合各种场景、各种功率,这才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 上一条:康姆勒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什么是充电网? | 下一条:康姆勒新能源120kw充电桩:重卡补能到底选充电还是换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