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推动电动汽车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方面,目的地充电作为一种便捷的充电解决方案,逐渐受到用户和场所提供者的青睐。那么,什么是“目的地充电”?本文将详细介绍目的地充电的概念、工作原理、优势以及代表企业。
定义
目的地充电的概念源于电动汽车用户对充电便利性和灵活性的需求,它是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访问的地点,如酒店、商场、办公大楼、小区、旅游景点等,设置充电设施,以便用户在停车的同时为电动汽车充电。
工作原理
1. 充电设施设置目的地充电设施通常由特定场所所有或管理。这些场所会安装充电设备,如充电桩或充电壁架,供电动汽车用户使用。充电设施的位置通常便利易找到,并且符合安全和规范要求。
2. 充电过程电动汽车在到达目的地后,车主可以将车辆连接到目的地充电设施。充电设施与车辆之间通过充电线缆进行连接,并进行电能传输。充电设施通常提供不同功率等级的充电选项,以满足不同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3. 停留期间充电车主可以在停留期间让电动汽车保持连接状态,充电设施会持续为电动汽车充电。这样,车主可以在停留期间进行其他活动,如工作、购物、用餐等,同时车辆也在得到充电。
优势
1、停车充电一体化在目的地充电模式下,车主在停车期间即可完成充电,无需额外的等待时间,不用愁找不到停车位。这种停车与充电一体化体验既节省了时间提升了充电效率又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
2、解决充电焦虑不需要规划额外的行程时间前往专用充电站。到达目的地后,将车辆连接到充电设备,充电设施与车辆之间通过充电线缆连接,扫码开始进行电能输送,停车顺带充电,从根本上解决新能源车主的充电焦虑问题。
3、提升自由度目的地一般为7KW交流电充电设备,充电时间偏长,不会存在油车占位导致跑空,无需中途需要挪车、排队充电、等待充电等情况。
4、智能化管理通过智慧充电运营管理平台,车主可以更加快捷方便地管理充电过程,确保充电安全和效率。例如:想趁着电价谷峰时期充电,在车辆与充电设备无故障连接的情况下,只需要在手机上操作即可定时充电。
5、目标用户群体精 准定位人群比较固定,服务更精细化,充电设施布局、服务流程更加贴合目标用户群体的特定需求。一旦存在车桩比例不匹配、设备故障等问题都可以及时精 确掌控,运营效率更有保障。
6、权责明晰目的地场景相对比较封闭,没有外来车辆入内,运营方及管理方之间的权责有着明确的界定,更能确保充电服务的安全可靠性。
用户类型目的地充电站主要面向两种类型的用户:私家车主和网约车司机。
1、私家车主
对于私家车主而言,充电站通常位于住宅小区或工作地点附近,为他们的日常通勤和出行提供便利。
2、网约车司机
对于网约车司机来说,充电站则是他们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快速有效的充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收入。
充电设施选择
从充电设施的角度看,目的地充电站目前以交流充电桩或小功率直流桩为主,部分新建场站也开始部署大功率直流桩。
1、交流充电桩
交流充电桩因其成本较低和技术成熟被广泛使用,适用于大多数私家车主的日常慢充需求。
2、小功率直流桩小功率直流桩虽然成本较高,但充电速度快,更适合于网约车等需要频繁充电、追求高 效率的商业用车,大功率直流桩则是在电力供应有保障的前提下提供更快的充电速度。
充电补能方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补能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中途补能,二是目的地充电。
1、中途补能
中途补能是指在行驶过程中对车辆进行充电,通常采用快充桩。
2、目的地充电
目的地充电则是在目的地场景完成充电,如社区、酒店、民宿、单位机构等,一般采用慢充桩。
有分析显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从靠政策驱动转变为以市场驱动为主,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增长将以私家车为主。
相比于运营型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私家车单车日均耗电量小,车主更愿意在像小区这种可长时间停车、便利性较高的目的地场景充电,且利用夜间低谷电价时段进行充电,有助于降低充电成本。因此,目的地充电的市场需求将会逐渐增加。再者,相比于中途补能,目的地充电的建设成本更低,因为固定场所的充电设施建设可以集中布局,实现规模效应。同时,目的地充电也有助于提高用户的充电体验,降低车辆的使用成本,因此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此外,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将不断增加,充电时间也将逐渐缩短。这将使得中途补能的需求逐渐减少,而目的地充电的需求则不断增加。
充电场景
1、目的地充电经营较好的场景是社区与写字楼,其特点是单次停留时间长(6-8小时)、车辆行为稳定,且大部分情况下能避免油车占位。
2、其次是住宅小区场景,车辆行为稳定(停留10小时以上),新能源汽车数量相对好统计,车桩比可精 确掌控,运营效率有保障,但由于公共车位相对紧张,场景封闭没有外来流量。
3、商超场景,由于车流量大,停留时间短(2-3小时),车位过于紧张,容易出现油车占位的情况,导致整体平均充电量不稳定。长期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应用20-30kW小功率直流充电桩布设运营效果更佳。
充电模式
1、私人慢充
“私人慢充”主要是指私人慢充充电服务,充电便利,可以在自己的车位或单位的停车场内随时充电,不用特地寻找充电桩或排队等待,一般使用不对外开放的交流充电桩为电动汽车提供低功率的充电服务。
2、目的地慢充
主要场景为住宅、写字楼为主的共享慢充桩搭建、运营,使用低功率的交流充电桩或小功率的直流充电桩,为电动汽车提供长时间的充电服务。
3、目的地快充
目的地快充是目的地充电的第三种模式,主要是指商场、酒店、电影院为主的公共快充站的搭建、运营。由于停留时间平均在2-3个小时,相对于私人慢充和目的地慢充场景,使用较高功率的直流充电桩,为电动汽车提供短时间的充电服务。
兴起的原因
1. 减少充电焦虑目的地充电允许车主在日常生活中常停留的地点进行充电,比如在工作时、购物时或在家过夜时。这种方式消除了寻找充电站的压力,减少了因电量不足而产生的“里程焦虑”。
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由于目的地充电通常发生在车辆长时间停放的时段,如夜间或工作时间,因此可以利用这些时段的闲置电力资源,避免了电力峰值期的充电压力,提高了电网的整体效率。
3. 提供便利和舒适目的地充电点往往位于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附近,如住宅小区、办公大楼、商场等,这使得充电变得极 其方便。用户可以在充电的同时进行其他活动,如工作、购物或休息,提高了生活质量。
4. 促进可持续出行目的地充电设施的建设有助于推动电动交通的发展,鼓励更多人选择电动汽车,从而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持续交通系统的形成。
5. 优化充电体验目的地充电点通常提供交流慢充或小功率直流充电,虽然充电速度可能不及超级充电站,但它更适合长时间停放的充电需求,且充电过程更加平稳,对电池寿命的影响较小。
6. 支持智能电网目的地充电可以与智能电网技术结合,实现智能调度和负荷管理,通过在非高峰时段充电,有助于平衡电网负荷,减少对电网基础设施的冲击。
7.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目的地充电站的建设可以带动周边商业活动,增加商场、酒店等场所的吸引力,为当地经济带来积极影响。
上一条:康姆勒新能源直流智能充电桩:为什么充电时会突然"跳qiang"? | 下一条:康姆勒直流智能充电桩:充电站与售电公司合作的深度运营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