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降低购置成本,促进新能源车推广应用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新能源汽车售价中30%的成本源于动力电池。换电版车型可将电池剥离整车销售,大幅度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如蔚来汽车ES6换电版售价28.8万元,远低于充电版的35.8万元,降幅达20%。换电版车型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二)提高补能效率,解决新能源车补能痛点
采用换电模式的电动汽车换电时间约为5分钟左右,与传统燃油汽车加油时间相当,低于超级快充10-15分钟,远低于直流快充1-2个小时、交流慢充6-8个小时,节省了充电等待时间,很好的解决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慢的痛点。2021年发布的《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明确提出单次换电不超过5分钟的操作时间要求,补能效率相对于充电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
(三)延长电池寿命,提高电池安全和回收率
换电站运营商对电池实施集中充电、监测、养护管理和回收,有利于延长动力电池寿命、提升电池安全性、提高报废电池回收率。换电站普遍采用慢充方式,集中安排电池充电,对电池进行均衡、优化,保证电池一致性,有效避免快充对电池寿命的损耗,以及分布式充电桩安全性不一致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电池监管平台开展在线监控、在线养护管理,实现动力电池在线监测、电池容量及损耗情况评估、异常电池预警等功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四)换电站占地小,建设速度快可快速部署
换电站占地面积较小,通常为30-70m2。目前,汽车换电站占地面积约27m2,奥动新能源换电站占地面积约70m2。换电站可采用撬装式、集装箱结构,不需要过多土建工程,1-3天即可完成建设部署,满足在城市中布局和建站要求。
(五)预期管理充电,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换电站运营商可合理安排电池充电时间,有利于实现城市电网削峰填谷,缓解规模化新能源汽车随机充电对城市电网和居民用电带来的压力。换电版车型充电可充分利用峰谷优惠电价,降低充电成本。
产业发展瓶颈
(一)整车开发缺乏内生动力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部件,换电车型使得车电分离,整车企业面临丧失技术的风险,势必削弱其行业话语权。目前,换电市场以蔚来汽车、北汽新能源为代表的少量整车企业开发的车型为主,大部分整车企业由于投入资金大、周期回报长、成果见效慢等因素,尚未开发具有换电功能的新能源车型,整车开发缺乏内生动力。
(二)投建运营成本压力较大
动力电池作为换电站发展的资产,其产品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换电站的服务能力和盈利水平。换电站投建初期需储备一定数量的动力电池,势必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动力电池长期和高频使用导致的电池容量衰减,电量和安全性不断下降,换电站电池资产贬值,进而需要投入更多的养护成本和补充新电池的购置成本,对运营企业有一定资金要求。
(三)统一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现阶段换电模式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一方面各整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由于技术成熟度和产品定位的不同,形成了种类、尺寸、接口等技术参数不一的电池产品,行业尚未形成标准化的换电产品,车企以服务自家品牌车型产品为主。另一方面,为充分保护市场主体技术创新性,政府虽已出台《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暂未主导建立统一的电池标准体系。
(四)安全责任界定尚不清晰
换电模式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整车产品结构,重塑了车企、能源和三方的关系,出现电池在制造商、换电站运营商等较多主体间流转使用,维护保养、安装稳定、权责关系等方面尚未明确界定,导致换电车辆整车安全性能无法统一保障。
(五)行业部门监管存在空白
目前,行业主管部门未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如汽车行业公告管理规定,整车企业生产的汽车产品所搭载动力电池需与申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目录中的电池在安全性、一致性等方面保持一致。换电模式下的动力电池无法保证合适的适配,电池使用流动性大,产品型号、规格参数不一,行业主管部门未出台电池溯源、安全一致性等相关规定。
| 上一条:新能源智能交通发展趋势 | 下一条:康姆勒新能源直流充电站:电动汽车充电时遇到“跳qiang”应该如何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