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的核心作用力
储能—电力“储蓄罐”实现电力移峰填谷灵活使用,创造更大经济效益
储能本质就是一个“巨型充电宝”。新型电力系统下,在风光资源丰富时段储存未利用能量,在资源缺乏且用电高峰时段放出能量供电从而实现削峰填谷。理论上可以减少弃电,降低用电成本。
储能的核心作用体现在调频,减少弃电和价差套利三个方面。另外储能还有黑启动、离网供电等优势。例如在整个区域电力系统崩溃的场景下,使供电电源在无需从电网取电的情况下实现重启。
发电侧调频是基础
电网保持稳定核心是确保发电和用电相对(动态)平衡。调频就是调整电力系统的频率,使其变化不超过规定的允许范围。风电、光伏发电出力由自然资源决定,人为干预作用小,且风光资源目前预测精度相对低,电力系统转型背景下,调频保证电能质量变得格外重要。
储能(特别是电化学储能)调频对速度和精度要求较高,它的AGC(自动发电控制)跟踪曲线与指令曲线基本.能达到一致,可以灵活地在充放电状态之间转换。以保证频率调节。基本不会出现调节反向、调节偏差和调节延迟等问题。
电网侧调峰是核心
风光资源的天然属性下,人为干预空间小,峰值和谷值能量差大,且与用电时段不完全匹配,会在高峰释能时浪费大量资源。例如风电在21-次日5时左右出力处于高位,而此时用电负荷却位于低位。弃电的大量产生也影响了风光电规模化和经济化发展效应。
减少弃电本质就是将弃电存储起来,在风光出力低位时补充用电负荷。“存储”恰好是巨型充电宝—储能的用处。储能在放电高峰时储存较低成本的电能,在放电低谷期使用低成本电以实现经济效益大化。
用电侧套利是优势
储能在削峰填谷的作用下,也可以实现多余电能出售套利。例如现阶段典型的工商业储能经济模式就是通过能量时移、峰谷价差套利、容量电费削减获取收益来回收投资成本。
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要求系统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方,峰谷电价价差原则上不低于4:1,其他地方原则上不低于3:1。
不同储能方式的特点
短时储能应用紧急短时补能需求,长时储能释能长效调峰并网。
储能形式目前已呈现多元化局面,根据技术路径不同主要分为热储能、电储能和氢储能三大类,其中电储能又可分为物理储能、电磁储能和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质的不同影响了产品的响应和放电时间。根据使用场景和需求不同,我们按照响应速度和放电时间将储能方式分为长时和短时储能两大类。面对新能源有集中式和分布式各类场景,储能与其结合应用也将对应不同方式应用。长短时储能暂无明确定义区分。
短时储能
主要方式:锂离子电池(中短时储能)、铅蓄电池、钠硫电池、超级电容等。
核心特点:短时高频,调节精度高,响应时间可以达数秒或数毫秒,电化学类以进入商业化阶段。
应用场景:备用电源、电网调频、微网调峰、UPS等。
长时储能
主要方式:抽水蓄能、氢储能、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
核心特点:规模大,能量存储时间长可应对跨天/月需求。
应用场景:长时段电网调峰、可再生能源并网、黑启动等。
储能潜在市场发展空间
需求增加和电力结构转型成为主要发展驱动因素
中国电力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加和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量的容量和比例不断增加给储能的市场扩容带来更多发展空间。
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平均储能时长约2.1小时,比2021年底增长110%以上。其中,从2022年新增装机技术占比来看,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占比达94.2%,仍处于主导地位,新增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占比分别达3.4%、2.3%,占比增速明显加快。此外,飞轮、重力、钠离子等多种储能技术也已进入工程化示范阶段。
上一条:康姆勒公共直流智能快充充电桩:快充和慢充,哪个更“靠谱”? | 下一条:康姆勒公共超级充电桩:电动汽车换电站怎么规划选址? |